廉政楼道的发展与风采
——记道里区通江街道中医街52号“廉政楼道”
楼道党员绣面党旗献给党的生日
推开道里区中医街一个普通楼道的电子门,你会有一种走进家的感觉,雪白的墙壁、光亮的楼梯、一尘不染的扶手和悬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幅书法绘画作品,无不显示着主人精心的装饰和辛勤的呵护,尤其是透过字画条幅和墙报专栏流露出浓浓的廉政文化气息,使你感到置身于即温馨和谐,又清风廉洁的氛围之中。这就是以廉政文化为切入,把廉政建设融于楼道建设十一年如一日,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哈尔滨电视台《廉政之声》等媒体誉为“温馨楼道”、“和谐楼道”、“清风楼道”、“廉政楼道”的中医街52号楼道。
家在延伸 门外是大家
这个楼道有住户16家,分常住户、出租户、临时户三种类型,由于住户情况不一样、素质不一样、想法不一样、觉悟不一样等原因,使得这个建成于80年代的老楼楼道的环境破败不堪——“邻里多年来相处,姓氏名谁不清楚,见面如同陌生人,点头就算打招呼,三尺门里象豪宅,却把楼道当仓库,破旧杂物堆走廊,上下楼遇拦路虎,垃圾遍地异味浓,破窗残壁不忍赌,防盗门坏成摆设,坏人经常来光顾,居民被抢好几次,环境治安无人护,如不抓紧快治理,百姓生活不幸福”。这首打油诗形象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楼道的脏、乱、差、破,与三尺门里相比简直是两重天!
2002年,道里区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建设美好家园》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美化楼道。借助这个有利契机,居住在402号的时任区拆迁办主任的苏国良同志站了出来,把楼道在职和离退休的14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领导管委会、建立了党员责任区、设立了廉政监督岗,开始了一场楼道“革命”。
“革命”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首先是居民认识不一致,有的住户认为楼道是公共部分,应该由有关部门去管理,卫生环境自然也不应该住户自己去操心,其次是有的住户积极性不高,强调没有时间参加等等理由。面对困难,苏国良没有退缩,依托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他和楼道7名党员组成了临时工作队,开始了“革命”的组织动员。
哪户对改造楼道有模糊认识,工作队就上门宣传,从改善楼道卫生讲到社会治安,从楼道文化讲到人的精神面貌,从一家一家的小家讲到楼道这个大家,从现实的黑、脏、乱、差讲到和谐楼道的白、洁、亮、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哪户提出有什么困难,工作队的身影又出现在哪里,与住户沟通存在的实际困难,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在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苏国良同志还自费为楼道换了塑钢窗。几天下来,工作队的工作见到了成效,楼道的居民从党员的行动中看到了、悟出了好多道理,对改造建设楼道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群众被带动起来了,一场人民群众自发的环境保卫战打响了,全楼道的居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争先恐后加入到楼道建设中来……
整个楼道脱胎换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门窗破旧、墙皮脱落、地面黑污、破旧不堪的状况挥之而去,取而代之的是雪白的墙壁、理石的地面、悬挂的条幅、墙壁挂画、立体花卉映入人们的眼帘……
居民们编了个顺口溜“三尺门里是小家,三尺门外是大家;邻里共建情谊深,楼道建设惠众家;脏乱楼道换新颜,往日陌路变一家;出门旅游回家来,以为误入别人家”。
模范带头 凭的是信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52号楼道的化茧成蝶,重要的力量还在于楼道党小组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006年,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楼道党支部和纪检小组。自此,这个楼道有了“组织”。在“组织”的带领下,52号楼道有了自己的楼道廉政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维修管护员、制度监督员、安全保卫员、有了《楼道文明公约》、《楼道八荣八耻》、《楼道轮流值班清扫制度》等十项规章制度,制度有了、人员定岗了,怎么让大家真的动员起来呢?“打铁还需自身硬”,52号楼道党支部和纪检小组成员站了出来。
楼道党支部书记丛茨同志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经常带着老伴一早就搞楼道卫生,值班的居民很过意不去,丛老总是笑着说:“你看我们俩这不是没什么事就顺便擦一擦吗,你忙你的,今天这班我值了”。他的儿媳妇在医院工作,丛老经常教育她要自勉自律拒收红包,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
楼道长兼党支部宣传委员的苏国良同志以“勤勤恳恳服务居民、踏踏实实做好事情”的精神带领党员,影响着居民,楼道内不论谁家楼上楼下搬东西,都会和苏国良打招呼,苏国良会及时把单元门的弹簧卸下来,避免时间久了弹簧不好使,因此被居民亲切地成为“52号楼道的守门人”。
由于52号楼道是由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医生、工人和个体户组成,因此党支部敏锐的意识到楼道内各个家庭的和谐稳定才是楼道能够长期发展的基础,通过什么方式才能保持楼道的长期发展呢?党支部的成员们想到了廉政文化,通过廉政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渗透,使人们产生一种“下意识”,把廉政文化融入到人的思想、精神、价值取向、审美标准里面,深入到每一个住户、每一个人的心里面,时间久了,“下意识”的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因此,52号楼道从改造建设初始至今的10余年间,始而至终的融入着浓浓的廉政文化氛围。楼道的每一层到管委会成员家里的墙壁上都悬挂着廉政书画、格言警句;从党支部、管委会建章建制到全体党员、居民勤俭节约建楼道的行为;从党员干部严以律己到教育家人“清白做人,明白做事”,都会让人感受到52号楼道的清风正气,无不让人赞叹。由于起点高、载体新、抓得实、效果好、影响大,2006年,52号楼道被街道党工委确认为全街唯一的“廉政建设示范楼道”。
楼道要长期保持美化、绿化、文化、净化,必需要有资金做保障。怎么才能使楼道的日常维修不因资金的紧缺而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呢?经过深思熟虑,党支部和管委会决定,由党员带头捐助资金改为每户每年缴纳100元,作为楼道建设维修基金。经全体居民开会通过后,全楼每年有1600元维修基金,这笔资金怎么管理才能让居民放心满意呢?领导“两委”公开了五项措施:一是设立《温馨楼道建设维修基金》;二是制定《温馨楼道建设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三是成立《温馨楼道建设维修基金》监督小组;四是每年定期公布账目,做到公平、公正、透明;五是楼道建设300元以上资金支持采取事前集体决定、事中全体居民监督、事后进行公示,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得到全楼道居民的信赖和拥护。
由于单元门前无雨搭,冬天易结冰,经常发生人员摔倒在地的情况,为安全起见,党支部和管委会在2010年11月8日联合召开了全楼人员会议,商讨修建雨搭事宜。会议决定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即群众少拿点(每家50元)、支部管委会成员多拿点(每家100元),办事处资助点的办法。如在外面找施工队需4000元左右的工费,为了节约资金,苏国良同志多次跑街道、跑社区,最后通过社区找的施工队2800元就包了这个活,经过近两年时间检验,新建的雨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对这件事,居民都赞不绝口地说:“看咱们的共产党员,不但平时多吃苦受累,关键时还多出钱!”。
“党支部在任何事物中都能发挥着政治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时刻发挥着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为可贵的是加深了居民间的亲和力”。这就是52号楼道全体居民的共同感慨。
齐心协力 幸福是目标
“邻居爱家情谊深、无私奉献铸灵魂、携手共建廉政楼、幸福和谐处处春”正是52号全体居民的真实写照。
楼道全体居民每年都要自发举办一次冷餐联欢会。每当看到30多口围在一桌边饮边谈、边吃边唠、边歌边舞的亲切场面,谁都会以为这是一家老少三代在聚餐、在祝寿……到目前,这样的聚餐已经坚持十个年头了。十多年来,这个大家庭全体成员无时不在呵护着他们自己创建的美好家园。十年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这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在谱写着和谐的乐章。
52号楼道的建设从支持、理解,到参与、奉献,呈现了一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和谐创建景象。
702室的副楼长叶平同志和女儿主动把楼道内供电、通讯、网络线路进行安装;建国60周年国庆节前夕还安装了单元门前的声控灯,党支部也以《父女上阵学雷锋,门外按上声控灯》为题发了通报表扬;
703室的支部成员刘玉良同志家里装修前,主动向管委会报告,模范执行各项公约,保证楼道不受任何损失。对他的这种爱楼行为,居民们编出顺口溜“爱楼情谊深,小处显精神,全楼老和少,齐赞爱楼人”。
601室的老党员刘奇同志不顾76岁的高龄,经常带领老伴把楼道1-7层的扶手窗台全都擦得干干净净,楼道党支部就以《主动请缨做贡献,爱楼如家当模范》发通报给予表扬;
603室的武晓辉同志看到本楼层一块步道板坏了,他就主动买了来一样的瓷砖换上;
501室的国聚倩同志为了节省经费,自费买了三把刷子对楼道进行粉刷;
503室的管委会成员于占霖同志是楼道党支部发展的党员,在炎炎夏日步行三站地到美术社做楼道廉政宣传板;
301室李伟同志是一名在职处级干部,下班后,主动到党支部报到,积极参与楼道的建设,在他的带动下,爱人张梅看窗台上摆放的塑料花已损坏,就自费买来新的换上;
楼道电子门更换下来的废通话器、门锁,苏国良同志卖了3元钱都如实入到了楼道基金账户上;在苏国良同志的影响下,他的儿子苏涛利用业余时间为楼道班子当义务打字员,节约经费近千元……
这样的事例管委会都会及时通报表扬,及时弘扬节约、廉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室的穆棋现已84岁高龄,同女儿在一起生活,白天女儿一家上班后,就和保姆在家,邻居们就把电话号码留给保姆,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保姆都会找邻居帮忙,现在穆棋老人已经成了52号楼道全体居民共同结下的帮扶对子。
在党支部的倡导下,汶川赈灾,社区患重病孤儿大学生梅迪捐献爱心活动中,全楼道分别捐款3400元、1450元。
随着廉政楼道建设的不断深入,通过开展争做“好党员、好干部、好市民、好内助”活动,居民的思想境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四多”的特点:即提建议关心楼道建设的人多了;学雷锋发扬风格的人多了;护楼爱楼如家的人多了;讲奉献讲境界的人多了。
楼道美了、亮了,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打破了,居民的关系加深了、和谐了,大家互帮互助,像亲兄弟姐妹一样,无论是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最先到场的肯定是本楼道的成员,居民感觉到家了。就连自己家的房门忘关,也不用担心丢失东西,因为只要有陌生人进入楼道,大家都要问一声,是干什么的,去谁家,使陌生人轻易不敢进入楼道,大家安全感明显增强,近十年来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邻里之间也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推开楼道门就仿佛回到了家。左邻右舍的居民看到了52号楼道往外搬沙发,还以为有人搬走呢,都争先恐后的想住进来,就连居民的房价也随着楼道的知名度的提高水涨船高。
看着既整洁又美观的新环境,楼道的每一名成员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令走亲访友的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由衷的感叹: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楼道,一推单元门,怎么地都有进了家一样的感觉,真干净、真亮堂、真舒适。每每这时,大家都会自豪的说:对,你说的太对了,这就是我们的家,这是一个从一层到七层的复式楼,住着39口人的大家。
十余年间“小楼道连起邻里情,邻里情感动大家庭”的感人事迹,受到中央、省、市媒体和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做到了“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字、远近有名”,并得到省市区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称赞。先后获得了《最佳绿色楼道》、《绿色楼道示范点》、《百家文明示范楼道》、《优秀楼道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